●胡延寧 康張萍 本報記者 曹瑞林
一份轉業(yè)申請引起波瀾
今年初,第二炮兵某團地方大學生入伍干部代永康休假回到老家河北唐山市。期間,面對已在商海里小有成果的大學同學,小代對自己攜筆從戎的選擇產生了懷疑,于是他向在一家公司任部門經理的同學“借”來一套招聘試卷,準備找機會試一試身
手?煽季碇兴圃嘧R的考題,他竟有一半答不上來。問題究竟出在哪里?代永康把原因歸咎為:近兩年的軍營生活,使自己的學業(yè)“撂荒”了。他心想要趕上知識更新的步伐,脫軍裝是惟一選擇。
“我要轉業(yè)!”代永康在長途電話和隨后寄來的申請中提出的要求,令團領導很困惑:這名干部入伍不到兩年,思想一直很穩(wěn)定,去年底還受到嘉獎,怎么會突然提出轉業(yè)呢?小代歸隊后,雖說放棄了“轉業(yè)”的念頭,但仍提出要求:留下可以,我要學習。
代永康的這一舉動,如石擊水,在全團上下引起層層波瀾。
“我要學習”的心聲引人深思
“我要學習!”代永康的“心聲”引人深思:是環(huán)境不好、機制不健全影響了他的學習?還是代永康對“學習”的認識出現(xiàn)了偏差?
先說團隊的學習環(huán)境。這里的學習環(huán)境堪稱一流。“作為一支科技含量較高的部隊,我們組建晚、起點高,尤其對官兵的學習格外重視。”團政委張愛國這樣向記者介紹。在張政委的陪同下,記者在這個團轉了一圈,看到每個營都有計算機學習室、圖書閱覽室,且天天向官兵開放,設備和環(huán)境可與院校媲美。團隊兩年前開放了電子閱覽室,局域網由機關通到了營連,一個既有電子讀物又有圖書的現(xiàn)代化多功能圖書館建設已初具規(guī)模……
學習時間也有保障。團每周半天學習政治理論,周二、四晚上學習業(yè)務雷打不動;每年定期舉辦干部集訓班,經常邀請有關院校的專家、教授來部隊講課。同時,團黨委還做出決定,為參加自學考試的官兵報銷一半學費,為每個有碩士學位的干部分配住房,安裝電話、電腦。談起這些,接受采訪的官兵如數(shù)家珍。
再說代永康。小代2002年7月從河北科技大學畢業(yè)入伍后,按照團里對地方大學生入伍干部進行“4+1培訓”的規(guī)定,當年9月就和同年入伍的地方大學生入伍干部一起,被送到電子工程學院學習一年,學習涉及軍事專業(yè)的電子知識。回團后,他在二連擔任站長。指導員告訴記者,代永康學習刻苦、工作勤奮,晚上經常看書到深夜,去年年底還獲得了團嘉獎。
代永康入伍兩年,一年在院校學習,另一年在部隊以主要精力學習業(yè)務知識。部隊天天在抓學習,他卻說“這不叫學習”?問題究竟出在哪里?
面向“市場”還是面向“戰(zhàn)場”
深入采訪得知,小代所謂的“不叫學習”,指的是沒有學習與市場經濟和社會就業(yè)相關的知識。他說,與在地方工作的同學相比,人家知識越來越豐富,而我的知識卻在逐步“縮水”。如此一比,比出了“差距”,“緊迫感”也增強了。
一石激起千層浪。面對小代的“自我設計”,官兵眾說紛紜。有的地方大學生入伍干部表示理解和贊同,認為在部隊時間長了會誤了前程。但更多的地方大學生入伍干部卻持另一種見解:部隊非常重視人才,只要是人才,在軍營就會找到施展才華的舞臺。為此,團黨委圍繞“如何進行‘自我設計’”組織官兵展開討論,道理越辯越清。
衡量軍人價值的標準是戰(zhàn)場而不是市場,最能體現(xiàn)軍人價值和犧牲奉獻精神的是戰(zhàn)場。當兵為了打仗,學習為了戰(zhàn)場。當一天兵就要一心一意想著打仗,這一點不容置疑!賺錢多少是體現(xiàn)商人成功與否的標準而不是衡量軍人成功與否的尺度。否則三心二意,穿著軍裝,想著經商,身在戰(zhàn)場,想著市場,我們這一代軍人還能擔起保衛(wèi)祖國和人民的神圣職責嗎?許多官兵說,只有把個人愿望與軍隊、國家需要結合起來的“自我設計”,才是符合實際、最有價值和惟一正確的。
觀念的轉變引發(fā)的是一場學習內容上的變革,F(xiàn)在,該團官兵清楚地認識到,軍人的學習必須重視含“軍”量。如果把精力投入到學習市場經濟和社會就業(yè)所需要的知識上,必然誤己誤事,難有作為。
代永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,他現(xiàn)在已經感到,實踐是最好的老師,在學校課堂上讀書是學習,步入軍營的各種實踐也是學習;只要肯動腦筋,就能從軍事訓練、教育管理等實踐中悟出道理,學到知識,提高素質。身為軍人,必須把崗位急需、履行職責必備的知識和技術作為學習的主要內容,把求知成才的立足點放到提高打贏能力上,把本職崗位作為求知成才的基本平臺,除此別無選擇。對青年軍人來說,時間和機會無時不在,無處不有。
編輯 張偉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