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懲罰性教育讓學生知道做錯事應(yīng)該承擔后果,與其讓他們一直生活在蜜罐里,到社會上才知道什么叫挫折不如提前讓他們懂得人生!焙贾菽掣咧幸晃焕蠋煂τ浾哒f。
大清早被罰掃
廚房
凌晨4點,同學們都在酣睡,初中生李捷卻不得不起床趕到學校廚房,跟著高師傅洗 菜、切菜、燒飯、把做好的早飯端到餐廳窗口,等學生吃完后再整理、拖地、洗碗、然后準備午餐……
這不是學雷鋒,也不是勤工儉學,而是學校對李捷的懲罰,因為他前一天對高師傅“出言不遜”。
那天,李捷嫌餐廳的菜不好吃,故意打翻餐盤,被高師傅喝止,要求他撿起打翻的飯菜。他一時惱怒,對著高師傅嚷嚷:“我爸爸出錢讓你們給我燒飯,你們就應(yīng)該好好燒!
李捷是獨生子,父母因為忙于生意一直請保姆照顧他的生活,養(yǎng)成了他驕縱的脾氣,從不懂得尊重別人。經(jīng)過“懲罰性”教育,李捷在勞動中體會到了餐廳師傅的辛苦,原來怕臟怕累的他現(xiàn)在當上了班上的勞動委員。
讓孩子為自己行為負責
讓孩子懂得并勇于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后果,這是杭州宋城華美學校目前正在中學部嘗試的“懲罰性”教育。學校認為,孩子到初中,已經(jīng)具備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的能力。在學生入校前和學校簽訂的一份特殊的《協(xié)議》中,詳細規(guī)定了學生觸犯哪些行為應(yīng)受到哪些相應(yīng)的懲罰。
“罰”的主要方式則是做社會實踐。比如跟著父母去上一天班,訪問殘疾人、下崗工人生活狀況,到貧困山區(qū)去體驗生活,做社會調(diào)查等,做完后必須寫出實踐過程和自我感想。
華美學校副校長張聚杰對學校此舉的解釋是:現(xiàn)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,平時已經(jīng)被寵慣了,家長是他們的生活保姆,老師是他們的學習保姆,假如我們整個社會只是簡單地一味以孩子為中心,如此成長的孩子就會缺乏對社會和對自己人生的責任感。
贏得家長老師贊同
與當前普遍認為“好孩子是夸出來的,應(yīng)該用鼓勵的方式來培養(yǎng)孩子的自信”的教育理念相比,學校的這一做法顯然背道而馳。然而,出人意料的是,杭州某媒體對此舉開展討論時,竟引起許多家長和老師的一致贊同,認為其值得推廣。
“溫室里的花朵經(jīng)不起風雨,一味強調(diào)關(guān)心和鼓勵的教育是不成功的。”在多所學校擔任校外輔導(dǎo)員的朱強榮先生如此表示。
“現(xiàn)在的孩子越來越難管,老師們簡直是小心謹慎、如履薄冰!痹诤贾菽掣咧芯吐毜囊晃徊辉竿嘎缎彰睦蠋熣f,“現(xiàn)在社會、家庭對孩子已經(jīng)夠?qū)檺哿,到了學校老師如果還只是一味地知道表揚卻不敢批評,只會害了他們。”
家長包女士說,現(xiàn)在的孩子不是缺乏關(guān)愛,而是太嬌慣,口頭上的教育不會令他們有深刻的體會和認識,華美這種體驗式的懲罰教育既讓他們知道是非對錯,又能讓他們從自己的親身體驗中找到自己原先的認識錯在哪里。“只有受過挫折才會珍惜。”
杭州一所知名中學杭二中的葉老師說,他們學校也曾經(jīng)想要嘗試這樣的教育,但始終沒有開展起來,其中最大的顧忌就是家長。